從0到6000:公募基金演繹“速度與激情”
21年間,公募基金數量實現了從“0”到“6000”的飛躍!產品數量的大爆發,演繹著這個行業發展的“速度與激情”。
蓬勃發展的背后,公募行業的生態也在演變。一方面,機構投資者主體越發多元化,銀行理財子公司、券商資管等虎視眈眈,公募面臨越來越多的競爭對手。另一方面,各路資本競逐基金牌照,公募基金公司數量已近130家,早已從牌照紅利走向實力競爭。
盡管高速發展,但行業依舊面臨著難解的困局。隨著基金產品數量爆發式增長,投研能力能否及時跟上,基民如何選擇更合適的基金,行業如何更好地進行優勝劣汰,基金公司又該如何謀求應變之策,尋求真正的核心競爭力?這些都是值得各家基金公司深入探究的命題。
雖然自2015年以來,市場指數從高點下臺階后徘徊不前,但基金發行市場蓬勃發展,呈現出“穿越牛熊”的特點。
截至今年7月底,公募基金數量正式站上6000只大關。與此同時,各類型基金迎來份額及規模的全線增長,達到13.72萬億元,而上一次全線爆發還要追溯至2015年5月牛市期間。
業內人士預計,隨著券商資管轉型公募,公募基金數量最近兩年的增速會繼續維持高位。數據顯示,券商資管最新規模為12.53萬億元,這一規模與公募基金13.72萬億元的總規模相差無幾。
穿越牛熊 基金數量大爆發
數據顯示,截至7月31日,公募基金數量首度突破6000只大關,遠超A股上市公司數量,達到6038只。與此同時,公募基金總資產合計13.72萬億元。
記者梳理發現,公募基金產品于2018年3月首次突破5000只,達到5085只,彼時管理規模為12.37萬億元。從5000只到6000只,公募基金用時約16個月。
如果用K線圖刻畫基金發行市場的變化趨勢,可以發現近幾年基金發行市場呈現出“穿越牛熊”的特點。
公募基金產品數量突破1000只是在2012年,彼時距離首只公募基金出現已過了近15年。隨后,公募基金又用了不到3年,也就是2015年,突破了2000只。
2016年,基金數量從2000只突破至3000只,用時14個月。而從3000只到4000只,僅用時9個月,截至2017年2月,基金數量達到4029只。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目前為止公募基金數量跨越1000只關口用時最短的一個時間段。
2018年3月,基金數量超過5000只,從4000只到5000只,用時13個月。
梳理基金發行歷史可以發現,2015年是基金發行的分水嶺之年。在此之后,新基金發行數量快速增加。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2015年以來,基金發行數量激增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基金發行制度的市場化改革,新基金發行從注冊制轉變為審批制。第二,2015年以來,無論是股票市場還是債券市場都出現了階段性機會,引發資金逐利效應。第三,大量機構委外產品增加,機構定制產品大量出現,基金公司為滿足機構配置需求發行新產品。
數據進一步顯示,今年7月也是2012年12月公募基金公布月度統計數據以來,再次迎來份額及規模全線增長的單個月份。股票、混合、貨幣、QDII四大類基金成為7月基金規模增長的主力軍,資產規模環比增長均超過2%。其中,股票型基金增長勢頭最猛,環比增幅達到2.58%。
百花齊放 基金類型極大豐富
回顧基金發行歷史,幾乎每年都有不同類型的創新產品誕生,百億級爆款基金頻頻出現,從早些年的QDII基金、分級基金到前幾年的貨幣基金、理財債基、定期開放債基,再到近兩年火熱的三年封閉式股基、細分行業指數ETF基金等,產品類型極為豐富,體現了基金產品百花齊放的特點。
從今年發行的趨勢看,各種類型的債券基金以及不同行業的ETF基金成為市場熱點。數據顯示,今年以來發布基金份額募集公告的產品達到800只。其中,發行數量最多的是債券型基金,包括279只純債基金、50余只中短債基金以及22只二級債基。股票基金中,ETF指數基金占比高達近八成。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過去幾年市場利率高企,再加上A股市場反復震蕩,賺錢效應不佳,各類余額寶產品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占據市場主流。不過,這一現象已經逐步得到改觀。
截至2019年7月底,股票型基金規模占比在過去連續7年的下降中實現逆襲,混合型基金、QDII和債券型基金占比均較2018年末有所增加,而貨幣型基金占比則得到控制,占比從2018年末的62.77%降至58.81%,相比2018年8月末的階段高點,貨幣基金的整體規模已經減少超過萬億元。
截至2019年7月底,股票型基金1017只,規模為1.1萬億元;混合型基金2480只,規模為1.62萬億元;QDII基金為146只,規模820億元。貨幣基金和債券基金的數量分別為331只和1322只,規模分別達7.43萬億元和2.4萬億元。
個人投資者有望回歸權益基金
從基金持有人結構來看,近幾年行業高歌猛進式的發展,機構投資者無疑貢獻了更多的增量資金。
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發布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6月30日,從全部公募基金信息披露口徑看,個人與機構投資者合計持有13.21萬億元,其中個人持有市值占比50.64%,機構持有市值占比49.36%。剔除貨幣市場基金后投資者持有基金市值59790.33億元,其中個人占比35.98%,機構占比64.02%。
“發展21年的公募基金,有點偏離為老百姓理財的初心,機構投資者持有了三分之二的份額。”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總經理胡立峰表示,近12年來公募基金格局是(剔除貨幣市場基金):個人投資者撤出6000多億元,機構投資者增加近3.5萬億元。
不過,業內預計,隨著貨幣基金收益率的逐步走低、市場賺錢效應的增加以及基金工具豐富性的增強,個人投資者持有非貨幣公募比例會逐步上升。

下一篇:私募不“恐高” 策略仍偏多
更多"從0到6000:公募基金演繹“速度與激情”"...的相關新聞
每日財股

- 每日財股:東方日升(300118
投資亮點 1、簡評核心主業組件業務盈利能力持續提升公司是組件環節的龍頭企業,截...[詳細]
更多>>焦點熱圖
- [field:image/]
[field:title/] - [field:image/]
[field:title/] - [field:image/]
[field:title/] - [field:image/]
[field:title/] - [field:image/]
[field:title/] - [field:image/]
[field:title/]